國內土木專家,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台灣河川長度短,坡陡流急,若無適當方式阻擋貯存,雨水資源難予保存,並經常在旱季發生乾旱。基礎建設發展影響國家國防、經濟產業發展及民眾生活福祉,水資源設施的開發興建及管理非常重要。台灣雖然擁有多座水庫,但是翡翠水庫是最具代表性而影響最重大的國家建設。

土木專家陳振川談台灣大學與翡翠水庫興建。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指出世界約40億人(一半人口)每年至少有一個月處於高度缺水狀態,而隨著氣候變遷更將進一步惡化。另外,有超過20億人仍然無法獲得乾淨、安全的飲用水。

民國60年代起,大臺北都會區因工商日益發展,民眾用水需求大增,枯水期常有缺水現象。在民國70年代即發生缺水及水壓不足,很多地區靠水車運送救急。近年來更發生民國110年的百年大旱與112年水情吃緊,台灣中、南部更每年發生缺水情況。

台灣北部地區就是仰賴翡翠水庫做為「護北神庫」的長年供水,除雙北市,並在近年還緊急供應桃竹地區,護衞民生及高科技產業。若非翡翠水庫於民國76年啓用,大台北地區在40年前就缺水了!不要談觀光、醫療、工商發展及都市人口成長。在氣候變遷,世界水資源缺乏問題更為嚴重,缺乏乾淨用水的情況更是嚴峻挑戰。

水庫以供應民生用水為首要任務,兼具有颱風汛期時疏解洪峰減緩大台北地區淹水影響。也具有水利綠能發電功能,每年平均發電量約2.2億度(約可供應6.3萬戶家庭1年用電量)。

翡翠水庫更神奇的擔任台北盆地國土保育的重要支撐,具有減緩地層下陷及補注地下水功能。台北盆地50、60年代因為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密集都市開發,水源嚴重不足,大量開鑿水井抽取地下水使用,造成地層嚴重下陷。政府雖於民國57年頒布「台北地區地下水管制辦法」嚴格限制抽汲地下水,但是成效依然有限。直迄施工中翡翠水庫於民國73年開始蓄水,對台北盆地具有地下水補注功能,地下水位有所提升。復因翡翠水庫於民國76年啓用,穩定地面水源供應,神奇的使台北盆地下陷情形自民國77年後即逐漸停止,地下水位亦逐年持續回升。顯見翡翠水庫的興建對於台北盤地國土保育,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海平面水位逐年上升,減緩台北盆地遭受海水侵襲所致各項公共建設與民生建築物之損害,及地下水鹽化等具重大有效能。

台灣大學政治系民國40年畢業校友林洋港先生於民國66年臺北市長任內,為解決市民枯旱缺水之苦,決心興建翡翠水庫。台北市翡管局於今年世界水資源日前一天3月21日公布歷史檔案(113年)指出:水庫壩址距臺北市僅30公里,籌建之初,遭逢極大反對聲浪,認為水庫萬一於戰爭時遭受攻擊或地震時大壩受損潰堤,將立即危害臺北市之安全;甚至誣指洋港先生為「共匪同路人」,以「陰謀水洗臺北」作惡意攻訐,惟洋港先生高瞻遠矚,早有定見,力排眾議,堅持興建,乃獲當有總統蔣經國及行政院長孫運璿的支持,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之支持,於民國68年核定計劃,70年於李登輝市長(台大農經系,民國38年畢)動工,後續六年再歷經等多位市長之接續努力而完成。民國76年水庫竣工後,確實發揮蓄豐濟枯功能,使大臺北地區民眾免於澇旱之苦。

一位參與翡翠水庫工程的中興社資深工程主管也指出,當年推動時面臨利益團體、民眾及社會極大安全的疑慮(有人說共產黨祇要炸了翡翠大壩,全台北市就淹到四層樓高)、反對及抗議,然而林洋港市長獨破衆議,他說「我寧願被水淹死,也不願渴死」表達他強烈意願,終在蔣經國院長支持,再進行最後之「定案評估」確定安全後,民國68年行政院核定而全力推動。他說如果沒有尊重專業,勇於任事及承擔的林洋港,就可能沒有翡翠水庫。

翡翠水庫是第一座由國人從評估、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及管理維護的水庫。也是最早從永續發展理念興建的水庫,並進行集水區嚴格管理,進行水土保持,所以其長期淤積量最少,也提供台灣最優質的水質。

大壩高112.5公尺(38層樓高),長度510公尺,最大厚度25公尺,當年造價114.5億元。啓用37年來,在防洪、發電及充裕供水方面,對大台北地區發揮最大的貢獻。也避免水庫集水區為土雞城及各種建築社區開發而影響環境保育及國土安全。

行政院於民國68年1月院會通過核定實施,同年5月責成臺北市政府成立「台北翡翠水庫建設委員會」負責推動翡翠水庫的建設。一個重大建設之執行推動是經由各機關公司團隊所共同努力始能竟其功。

翡翠水庫大壩是一座三心雙向彎曲變厚度混凝土拱壩,工程係由台北市政府委託具有興建拱壩經驗的台灣電力公司承辦,並由中興工程顧問社負責設計及監造、榮民工程事業處負責工程之施工,可說是全憑國人自己能力設計、施工而完成的第一座大型拱壩,在我國水利工程史上,堪稱是一重大工程,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翡翠水庫不僅蓄水量長年保持台灣第一,其實就連水質也是最優。設置翡翠水庫管理局,長期對集水區嚴加管理,水土保持相當良好。

翡翠水庫長年的卡爾森優氧指數達到優良水質標準,也是全台唯一達到此標準的水庫。另因水土保持良好,淤積量也是全台水庫最低,年淤積量僅約水庫總容量的0.1%。使它成為一座永續水庫,可以在良好維持下,成為耐久使用的高壽命水庫。

有人說水庫開發會破壞環境,然而在尊重專業及妥善規劃設計及建設下,翡翠水庫集水區再經由翡管局長期維護管理,該集水區區域反而成為兼具水庫功能與環境及生態保育的成功範例。

作為一位土木長者,虞兆中前校長深以翡翠水庫為榮,他說「台北翡翠水庫是世界第一流的工程,該工程是一座獲美國墾務局USBR工程專家們評定為世界「特優級」的水庫,因為它無論在設計上或施工上都被贊美。他們說:如果翡翠水庫工程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水庫,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水庫之一。

虞兆中前校長表示「世界一流的台北翡翠水庫工程,從主管機關、接受委託執行,規劃設計到承建施工單位的負責人都畢業於台大,他們都未曾出國留學,但能創造世界揚名的作品,他們是:翡翠水庫建設管理委員會執行長謝毅雄(民國40年畢)、台灣電力公司處長劉仕周(41年畢)、中興工程顧問社協理程禹(41年畢)和榮民工程處翡翠水庫施工處主任汪燮之(40年畢)。」

謝毅雄後任翡管局局長,關心土木系,家屬於107年元月於台大土木系設置「謝毅雄先生紀念奬學金」鼓勵嘉惠學弟妹。程禹後任中興工程顧問社董事長,他長期指導參與土木系發展,該社並贊助各大學土木系「中興社」獎學金。汪燮之後任榮工處副處長,是土木工程施工權威,長期在台大土木系教授土木施工學。他們都是令人尊重的工程人,以「行動做事」服務社會,以愛心培育傳承後代輩。

本水庫之生命週期興建營運及大埧安全管理,台灣大學土木系有顏清連、葉超雄、洪如冮等三位教授受聘擔任興建顧問,或高健章教授等受委託帶領研究生積極參與,經由合作研究發展提供專業協助。包括參與發展新方法(Strip Compliance Method)以進行台灣首次應用大壩結構地震歷時分析的葉超雄教授,大埧基礎調查、岩心力學試驗及埧基強化處理的洪如江教授,水庫水工模型實驗分析及台灣首次環境影響評估的顏清連教授,大埧混凝土材料力學及變形實驗的高健章教授,後續參與混凝土長期變形實驗及變位安全監測分析的陳振川,與大埧地震安全監測分析的羅俊雄教授等人,從大地、水利、結構、材料、耐震及潛變,及搭配大埧所預先埋設的各種量測儀器設備及地震儀與監測系統,為大壩的興建、安全管理及災害緊急應變機制提供最佳專業支持。在民國70年代,建立最優的產官學合作模式,提升翡翠水庫成為世界一流之水庫。

陳振川民國74年返國於土木系任教,因在美國西北大學跟隨Zdenek Bazant 教授,博士論文即是「Creep Law of Concrete, It’s Uncertainty and Effects of Drying and Cracking 」,陳振川說,很榮幸即跟隨高健章教授從事翡翠大壩混凝土之潛變及乾縮試驗,並進行資料預測分析。當時有機會和中興社資深工程師許如霖、廖同柏及陳利明學長等互動,也有機會經常赴場址瞭解大壩現地施工。

結論與建議:

1.翡翠水庫是首件水庫由國人興建,其科技發展及應用均有創新突破,工程品質獲國際肯定,並發揮營運效能,提升國家社會發展及人民福祉,有目共睹。

2.翡翠水庫之主要決策及執行興建的督導、規劃、設計及施工單位之領導者,均是台灣大學畢業校友。在學術技術指導合作及試驗研究者,均是台灣大學土木系各領域之教授,帶領研究生團隊參與執行,開創產官學密切結合而完全重大國家建設之範例。翡翠水庫的興建,台灣大學(特別是土木系)師生及校友參與者有重大貢獻。

3.本工程歷經決策執行過程如此巨大的民意抗爭阻礙,當時主政者終能尊重專業,從實際需求及長遠的角度,以有限經費及效率品質,及永續的目標來做成惠國惠民的決策及行動,實值得現代執政者及社會民衆思考及學習。

4.台灣大學正為2028年百年校慶,遴選台大曾經參與並對世界或台灣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事蹟的「百大貢獻奬」授予奬項,表彰其卓越貢獻。衆多校友及台大土木系師生所參與的翡翠水庫的興建及維護管理正是最經典之案例,建議應該積極爭取納入「百大貢獻獎」。

5.建議台灣大學土木系應該邀請台北市政府翡管局、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及中興社籌組規劃組織,蒐集翡翠水庫歷史資料,於百年校慶時舉辦「翡翠水庫特展」,教育廣宣增加民眾知識,並邀請這些奉獻建設功臣之後代家屬參加。

6.鍳於翡翠水庫對於台北盆地國土保育及供水等重大功能,建議台北市政府應該宣示,並設定「翡翠水庫百年壽命目標」,繼續投資加強維護管理,使此已經37年之水庫能夠延長使用年限,使其發揮最大功能及價值,嘉惠未來子孫,創建永續發展之低碳、安全及節約重建資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