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部為推動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成立,並借鏡國際兒童博物館及國內博物館、民間團體的經驗,特別於昨(22)日、今(23)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辦為期兩天的「想像國家兒童未來館:2025國際兒童博物館交流論壇」。來自日本、法國、荷蘭、美國等地具指標性的兒童博物館及文化實踐者,與國內教育、科技及藝術領域行動者進行跨域對話,2天4百多人次參與,共同為臺灣首座國家級兒童博物館的未來描繪願景、凝聚共識。文化部長李遠特別出席閉幕式宣布,「兒未館願景館明日正式啟用」,將讓現在的孩子從這一刻開始參與建設的過程。

文化部表示,論壇聚焦「遊戲探索」、「多元共融」、「永續價值」、「想像創造」、「兒童權利」及「未來素養」等主題,特別是「玩」、「遊戲」、「兒童的權利」這些以往較少出現在博物館的概念,貫穿2天的論壇。日本東京玩具美術館部長石井今日子分享,從少子化而廢校的小學建築改造開始的東京美術館,透過玩具與藝術概念導入,以及400位具備專業知識的「玩具學藝員」協助,讓高齡者、主婦及孩子們都能夠一起玩遊戲。
法國科學工業城展覽總監拉斐爾・夏奈提到,過去30年來一直以「遊戲」作為吸引觀眾參與的方式,且依照不同成長階段設計適齡展覽、打造兒童自主參與的空間,期望孩童在當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美國華府國家兒童博物館顧問Jessica Harvey分享如何將「玩耍」從消遣提升至教育學習的強大工具,透過孩子充滿玩心探索的特質,藉由有意圖、引人入勝的環境,培養兒童關鍵的認知和社會情緒技能。
論壇特別邀請國內外講者與專家以圓桌論壇方式,一同探討國家兒童未來館目前規劃。與會專家表示,兒未館目前規劃內容已展現出對於受眾及議題的掌握度,但特別要提醒的是「未來的轉變涉及的不只是科技的進展,更重要的是人類的思想」,也就是更應該持續關注人及孩子如何看待世界,建議設計應具有挑戰與衝突的議題及空間,讓兒童了解看待事情會有不同的觀點與方式。

李遠出席綜合討論及閉幕時表示,「重視兒童的國家,一定會給孩子一個未來;重視兒童的國家,也會希望給未來的孩子一個很好玩的神秘基地」。臺灣將為孩子們成立一個「國家兒童未來館」,一個位在新北板橋最精華的地方,將從原本的停車場,蛻變成一個保留著廣大綠地的博物館。
李遠說,作為戰後世代的他,從小沒有童年,更沒有玩具,想要有玩具,總要自己想辦法創造。成為文化部長的他,在知道工作中有個重要的任務是蓋「國家兒童未來館」後,他所想的是要「創造」一個現在就讓孩子們可以玩、可以接觸建造過程的「願景館」,而這個願景館即將在明天啟用。
「所有的過程比結果還要重要」,李遠說,他期盼的是現在的孩子就能夠開始介入建築設計的過程,孩子們現在種下的樹苗,未來有一天會移植到伊東豊雄設計充滿樹的建築裡;孩子們現在所有對未來館的想像及意見,也都會傳到日本,讓伊東豊雄參考融入建築設計中,「當未來的某一天這個可能已經長大的孩子經過兒童未來館時,他會真正感覺這個建築也是他曾經參與過的」。
「這是一片森林,一個可以玩的地方」,李遠說,一直擁有「瘋狂」性格的他,與充滿「童趣」的伊東豊雄共同期待的都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未來。「未來會一直來,兒童也會一直長大,我們永遠不知道兒童的未來是什麼,我們只能讓他們從這一刻開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