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已成為國人不容忽視的隱憂。調查顯示,台灣學齡兒童中有32.2%曾經歷便秘(約每三名學童就有一人)。其中女生發生率明顯高於男生。成年族群也常受排便不順所苦,盛行率約在15%至25%之間;隨年齡增長情況更嚴重,65歲以上長者約有四成飽受便秘困擾。

慢性便秘不僅造成生活困擾,長期下來更可能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需要社會大眾提高警覺及早因應。 造成便秘的原因多樣,其中不良飲食習慣是關鍵因素。上述學童調查即發現,便秘孩童的蔬菜水果攝取頻率明顯低於未便秘孩童。飲食精緻化導致國人普遍膳食纖維攝取不足,也是現代人排便不順的主因之一。由此可見,培養健康的飲食與排便習慣對預防便秘至關重要。

台灣腸道醫學會 郭昭宏理事長(左) 與李柏賢秘書長(右)呼籲腸道健康從多吃水果開始。(圖/台灣腸道醫學會)

每年5月29日是由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發起的「世界消化道健康日」(World Digestive Health Day, WDHD),旨在提升全球對腸胃健康的關注。2025年主題為「滋養茁壯您的消化道健康」,強調透過營養均衡、充足水分與良好生活習慣來維持腸胃系統的正常運作與整體健康。今年的活動聚焦「腸道健康在全身健康中的核心角色」,台灣腸道醫學會也響應此一國際倡議,呼籲民眾善待自己的腸胃,從日常飲食做起。

為了讓大眾更容易實踐,學會特別推出「腸保健康」衛教資料,協助國人認識排便與腸道保養的重要性,並提供實用建議,如多攝取膳食纖維、蔬果全穀、保持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台灣腸道醫學會理事長郭昭宏醫師表示:「正所謂腸胃好,人不老!腸道健康是身體整體健康的根本。許多腸道困擾其實可以透過簡單的飲食調整改善。補充足量的膳食纖維與天然水果酵素,是日常保養腸道、預防便秘與消化不適的關鍵。」他進一步指出,像是富含水溶性纖維、低腹敏的水果,若能融入每日飲食中,如早餐時食用1至2顆綠奇異果,將有助於維持良好腸道功能。

綠奇異果作為高水溶性纖維且屬於低腹敏(Low FODMAP)的水果,對於腸道健康特別有益,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發揮益生元作用,其奇異酵素亦有助於消化蛋白質,高抗氧化力則有助於降低腸道發炎風險。台灣腸道醫學會秘書長李柏賢醫師表示,綠奇異果因其高營養密度與腸道功能益處,在多篇國際研究中獲得肯定,也因此成為超過百位胃腸科醫師推薦的水果。

綠奇異果獲近300位醫師推薦有助腸道健康。(圖/台灣腸道醫學會)

他指出一項發表於《美國胃腸病學雜誌》的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納入功能性便秘與便秘型腸躁症患者,結果顯示,每天食用兩顆綠奇異果,排便頻率每週平均可增加1.5次,並顯著減輕腹部不適。另一篇刊載於《亞太臨床營養學雜誌》的台灣研究也指出,患者每日餐後攝取兩顆綠奇異果四週後,排便頻率從每週2.8次上升到4.4次,並縮短大腸通過時間約8小時,整體腸道功能明顯改善。建議有便秘或腸道困擾的民眾可於每日早餐攝取1至2顆綠奇異果,以促進排便規律與腸道舒適。

每日早餐可適量食用1至2顆綠奇異果,補充優質纖維與酵素,有助於維持排便規律與腸道健康。同時,應養成規律排便習慣、避免久忍不排,以及增加身體活動、減少久坐,以促進腸胃蠕動、維持腸道功能。不過若出現以下警訊,則應提高警覺並盡快就醫,包括:便秘突然惡化或型態明顯改變、伴隨腹痛、體重減輕、貧血、解黑便或血便;長期依賴瀉劑仍無效,或排便困難持續超過兩週。這些症狀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癌等病變相關,應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以保障腸道健康。

「台灣腸道醫學會」由國內消化系統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所組成,致力於腸道醫學的研究發展與大眾衛教推廣。郭昭宏醫理事長表示學會以提升國人腸道健康為宗旨,透過學術研討、臨床經驗分享和衛生教育活動,向社會傳達最新的腸道保健知識與觀念。同時,學會密切關注國際腸道研究趨勢,例如響應世界消化道健康日等全球倡議,將科學證據轉化為本土可行的建議。針對台灣便秘盛行的現況,腸道醫學會呼籲民眾從日常做起預防勝於治療: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和全穀類以確保足夠的膳食纖維,養成定時如廁的習慣並適度運動,必要時主動諮詢胃腸科醫師。未來,學會將持續扮演專業把關的角色,守護國人的腸道健康,讓「滋養茁壯您的消化健康」不只是一年一度的口號,更落實在您我的日常生活中。

圖片提供:台灣腸道醫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