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力深耕心靈提升與經典文化傳承的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於8月15日至8月16日假金門大學楊肅斌演講廳舉辦「2025儒學營」,偕同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共同主辦。今年「儒學營」已歷第10屆,以《詩經》為題,規劃了專題講座、生命經驗分享、詩禮樂晚會及詩樂藝術創作等豐富的課程。福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基瑞、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金門縣文化局局長陳榮昌、金門大學副校長高瑞新,以及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安等特別蒞臨致詞,雖受颱風影響,活動仍吸引逾220位海內外學員實地參與,並有近130位線上來賓共襄盛舉。期望透過《詩經》的文化智慧,引導現代人從文學、歷史、藝術、美學與生活哲思等面向,探索心靈的純正與和樂。
今年儒學營以「千古風行思無邪」為主題,深入探討《詩經》在情思歌詠之外所承載的文化精神與心靈世界。福智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日常老和尚指出,「思」是心志的根本,而《詩經》正是引導人們思考方式趨向「無邪」的典範。所謂「無邪」,即遮止錯誤的思維,使善念得以充分發揮,實踐「勸善、戒惡」的儒家核心價值。誠如孔子所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人的志向由詩歌激發,透過禮儀建立,最終在音樂中完成。《詩經》所蘊含的聖賢智慧,源自古代聖王與仁人志士的心血結晶,涵蓋「仁」、「禮」等倫理精神,喚醒人們內在的良知與良能,引導現代人尋求安身立命之道,達到心淨無邪的境界。「思無邪」不僅是詩教的精髓,更是重建仁誠精神世界的起點。
福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基瑞表示,孔老夫子常引用《詩經》教育學生,《詩經》是古老的經典但很貼近生活,可以用唱的,是生活中的好朋友。由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蔡忠道主講的《詩經》總說中,介紹「風雅頌、賦比興」六義的文化意涵與寫作手法,展現詩言志的傳統與溫柔敦厚的情感教育融合的教化功能。蔡教授認為,傳統文化能啟發人們的智慧與幸福感,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張崑將則深入解析《詩經》所蘊含的倫理精神與情感層次,他以〈關雎〉為例,說明「興」如何感發意志,「觀」如何洞察人心,「群」如何促進人際和諧,以及「怨」如何優雅抒情。張教授強調,儒家思想是一門真正的幸福學,能為個人與社會帶來安定與和平。
經典的可貴則在實踐,特邀福智文教基金會「尊親獎」得主,以生命故事詮釋《詩經》「仁孝」精神。黃寶慶老師陪伴 95 歲父親走過生命最後歷程,細心照料起居,並以運動、書法、誦讀詩文,讓父親安定且有尊嚴地生活。他認為,孝悌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更是日常的堅持與陪伴。全盲街頭藝人許清閔老師,自幼罹患先天性青光眼,求學期間即自立自強,透過按摩與演奏二胡維持生活,減輕父母負擔。更難能可貴的是,不僅照顧父母生活,還帶領父母參與讀書會,共同學習聖賢智慧。他說:「我雖看不見世界,但父母是我心中最亮的光。」兩位孝行得誼展現儒家「仁者愛人」的精神,不僅榮耀父母,更溫暖人心。
營隊課程也特別邀請施秝湘老師帶領「悅讀」誦讀課程,引導學員體驗吟誦之美。施老師亦為基金會「思無邪漢音吟誦團」指導老師,該團致力於復興詩樂合一的傳統詩教。而久違多年的詩禮樂晚會中,金門兒童合唱團、金門縣合唱團、思無邪漢音吟誦團,以及獲得世界音樂成就獎的王子承老師以小提琴及二胡精湛演奏,獲得全場熱情迴響,詩樂藝術創作分組活動則讓學員在實作中深化對《詩經》的情感理解。
與會貴賓肯定儒學營在此AI科技快速展的年代,對人文發展有很好的平衡作用,感謝福智文教基金會薪火相傳、啟迪人心粹錬心智,共創和諧幸福的人生。營隊後,許多學員紛紛回饋表示,課程不僅提升了對《詩經》的理解,更激發了對文化倫理與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吟誦與創作活動亦讓人重新連結心靈與藝術的純粹。孝子故事讓人動容,提醒現代人珍惜親情、實踐孝道,讓儒學不只是知識,更是提升心靈與社會和諧的力量。營隊最後,8月17日特別安排金門文化采風之旅,金門植物園、山后民俗文化村,以及參訪金門文化園區等,金門文化園區所長盧根陣親自簡報並導覽守住文化命脈的願景與具體作為,讓學員親身感受儒學精神於在地生活的具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