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署長王成機(右)頒發感謝獎予慈心基金會,由種樹總監程禮怡代表受獎。
長期為環境永續種樹護樹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近年在臺灣三處國家公園總計種下17.2萬棵樹。2025年10月榮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Team 國家公園-守護生態寶庫共創永續藍圖」SDGs之友肯定,由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代表受獎。程總監偕慈心種樹團隊出席活動時,特別向多年來支持基金會,共同種下永續之森的企業夥伴們,表達感謝之意。
程禮怡進一步說明,慈心基金會種樹團隊由專業樹藝師組成,造林前會事先暸解並考量造林地點的特性與需求,17萬棵樹木共計使用了42個樹種,同時讓樹苗存活率達到九成。在2021至2025年間,慈心基金會持續在台江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透由種樹造林,分別為了守護海岸線與潟湖生態,以及維護國寶魚櫻花鈎吻鮭的生存棲地。近年也開啟在墾丁國家公園的造林行動,除了協助當地移除外來入侵樹種銀合歡,同時也把原生植群種回來。
前進沙洲第一線 守護臺灣最大潟湖生態
台江海岸因為離岸沙洲環繞形成的七股潟湖,不僅有臺南珍稀五梨跤紅樹林,還是黑面琵鷺等200多種過境鳥類及魚蝦貝類的高生物多樣性水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獨特的潟湖人文。離岸沙洲受到風浪暴潮侵襲,逐漸退縮,慈心基金會在2021年前進台江沙洲第一線,設置堆沙籬,在攔沙的同時也保護小樹苗生長。雖然缺口仍在,但在慈心與企業夥伴的共同努力下,在沙洲上成功種植了包含林投、木麻黃、黃槿、土沉香、海檬果、檉柳、欖李、五梨跤、文殊蘭等,持續守護臺灣最大潟湖生態。總計在台江國家公園造林面積10公頃、8.5萬棵、樹木種類13種。
受氣候變遷影響不解「楓」情 改種原生櫻花守護國寶魚
武陵地區是瀕臨絕種的臺灣國寶櫻花鉤吻鮭的故鄉,七家灣溪是牠的重要棲息流域。2021年慈心基金會結合公部門、企業夥伴、民間團體共同植樹造林護魚,為復育國寶魚的原始棲地,開啟了「在山上的魚附林」經典案例。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原生種臺灣紅榨槭生長不易,反而另一個臺灣特有種霧社櫻生長良好,又因霧社櫻的花季比武陵在地的櫻花晚,為當地未來的觀光契機帶來可能性。同時考量樹種在山坡地種植的水土保持能力,也大量種植屬於該海拔地區針闊葉混合林的樹種,包含紅檜、扁柏、台灣杉、台灣蘋果、青剛櫟、山桐子楓香等,長大的樹木樹冠不僅可以為地表降溫,提供櫻花鉤吻鮭所需之冰涼溪水,同時也減緩雨水直接沖刷土表,維持水質乾淨,守護國寶魚的生存棲地。總計在雪霸國家公園造林面積15公頃、2.3萬棵、樹木種類14種。在墾丁種樹最困難的是移除銀合歡,由於銀合歡入侵後根系會抑制原生植物生長,砍除後的斷枝還會萌芽,極易擴張蔓延。因此慈心基金會在移除銀合歡的同時,也把之前的原生樹群再種回來,並且生長良好。此外,另一塊造林地因為知道有梅花鹿群在該地生活,經過調整樹種,改種海檬果、相思樹、烏桕後,梅花鹿口下留情,共同成就造林美事。總計在墾丁國家公園造林面積24公頃、6.4萬棵、樹木種類達到20種。永續環境需要大眾一同守護,慈心基金會邀請個人與企業加入種樹行列,長期支持種樹護樹行動,繼續在各地種下永續之森,為地球加把勁,守住我們共同的生存環境。參與及支持種樹行動詳情,請洽詢慈心基金會丁先生(02)7714-6077轉30502。